第1题:[多选题]238、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在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应注意()。
A.A.防火
B.B.防晒
C.C.隔热
D.D.防止超装
E.E.防止泄漏
参考答案:ABCDE
第2题:[判断题]移动式电气设备的性能与现场使用条件无关。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B
第3题: [单项选择]韦氏天平法工作性质属于()测量。
A. 间接
B. 间断
C. 自动
D. 连续
参考答案:B
第4题: [单项选择]<br><br><br/>A. Everyone<br/>B. Someone<br/>C. Anyone<br/>D. None<br/>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分析] 看选项,可知本题考查指代一致。根据句意“任何想获准进入…的人”和后面从句中he,提示这里应选Anyone作本句主语,故C为答案。A. Everyone和D.None均须用表示复数的代词来替代
第5题: [多项选择]平煤溜槽主要的作用是()
A. 在平煤杆进行平煤作业时托住平煤杆
B. 托住卷扬输送的余煤,保证平煤杆前进时杆内的横隔板将余煤推入炭化室内
C. 保证平煤作业时被平煤杆带出的余煤能落入余煤斗中
D. 提高平煤作业时小炉门的密封性,有利于提高无烟装煤的效果
参考答案:B, C, D
第6题: [判断题]所有转向架车轴的一端都配备了WSP(车轮防滑传感器)系统,该系统防止制动期间车轮打滑。
参考答案:对
第7题:[单选题]在原材料一定的情况下,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决定性因素是( )。
A.水泥用量
B.水灰比
C.水泥强度等级
D.骨料强度
参考答案:B
第8题:[单选题]《细则》规定:液气分离器排气管线应接出井口50m以远,管线用活动水泥预制基墩固定,基墩尺寸为0.5m×0.5m×0.5m,基墩中心间距( ),出口处采用双基墩固定。( )
A.5~10m;
B.10.~15m;
C.15.~20m;
D.15.~25m
参考答案:C
第9题:[判断题]1211灭火器不导电,所以可以用来电气火灾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A
第10题:[单选题] 篷布绳、篷布绳网系绳余尾均须使用( )进行加固。
A.铁线
B.绳索
C.绳卡
D.绳扣
参考答案:C
第11题:[判断题] 严格依法办事是法治区别于人治的重要标志。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A
第12题:[单选题]绝缘隔板和绝缘罩应存放在()。使用前应擦净灰尘。若表面有轻度擦伤,应涂绝缘漆处理。
A.室内干燥的柜内
B.室内干燥、离地面200mm以上的专用的柜内
C.室内干燥、离地面200mm以上的架上
D.室内干燥、离地面200mm以上的架上或专用的柜内
参考答案:D
第13题:[单选题]《普速铁路接触网运行维修规则》规定:变更接触线、承力索、附加导线材质和截面时应报( )审批。
A. 供电段
B. 铁路局
C. 总公司
D. 以上都不对
参考答案:B
第14题:[单选题]工具钢的牌号用汉语拼音第一个字母“T”和后加一位或两位数字组成,数字表示( )。
A.机械性能
B.含碳量的千分比
C.含碳量
D.硬度指标
参考答案:B
第15题:[简答题]普速铁路接触网安全工作规则中对间接带电作业时作业人员的安全距离如何规定?
参考答案:间接带电作业时,作业人员(包括其所携带的非绝缘工具、材料)与带电体之间须保持的最小距离不得小于 1000mm,当受限制时不得小于 600mm。
第16题: [单项选择]下列有关皮脂腺的描述错误的是()。
A. 皮脂腺的分泌方式是全浆分泌
B. 皮脂腺的分泌直接受内分泌系统调控
C. 雄激素和雌激素使皮脂腺分泌增加
D. 皮脂可以润滑皮肤并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
E. 皮脂腺的分泌活动受人种、年龄、性别、营养、气候及皮肤部位等因素影响
参考答案:C
第17题:[判断题]正弦量可以用相量表示,所以正弦量也等于相量。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B
第18题:[判断题]对装有固定、半固定泡沫灭火装置的燃烧罐(池),在可以使用的情况下,坚持“以固为主”的原则,辅以移动式消防车泡沫炮或移动泡沫炮、泡沫钩管、泡沫管枪等相结合的方法灭火。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A
第19题:[简答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参考答案:(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定义为"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上述定义是一个狭义定义,从广义上而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如鼠疫、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等)、群体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影响公共安全的毒物泄露事件,放射性危害事
件,重大动物疫情,以及由于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社会治安等突发事件引发的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突发事件的一种,突发事件根据发生过程、性质及机制,可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社会安全事故四种。
重大传染病疫情,是指某种传染病在短时间内发生、波及范围广泛,出现大量的患者或死亡病例,其发病率远远超过常年的发病率水平。比如,1988年,在S市发生的甲型肝炎暴发;2004年,QH鼠疫疫情等。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是指在短时间内,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具有共同临床表现患者,且病例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又暂时不能明确诊断的疾病。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发生之初,由于对病原方面认识不清,虽然知道这是一组同一症状的疾病,但对其发病机制、诊断标准、流行途径等认识不清,这便是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典型案例。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才逐步认识到其病原体是由冠状病毒的一种变种所引起。
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事件,是指由于食品污染和职业危害的原因,而造成的人数众多或者伤亡较重的中毒事件。如2002年9月14日,NJ市发生一起特大投毒案,造成395人因食用有毒食品而中毒,死亡42人。2002年初,BD市发生苯中毒事件,箱包生产企业数名外地务工人员中,陆续出现中毒症状,并有6名工人死亡。
新发传染性疾病,狭义是指全球首次发现的传染病。广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新发生的、新变异的或新传入的传染病。世界上新发现的32种新传染病中,有半数左右已经在我国出现,新出现的肠道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对人类健康构成的潜在危险十分严重,处理的难度及复杂程度进一步加大。
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和群体性药物反应,是指在实施疾病预防措施时,出现免疫接种人群或预防性服药人群的异常反应。这类反应原因较为复杂,可以是心因性的、也可以是其他异常反应。
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是指在化学品的生产、运输、储存、使用和废弃处置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引起化学品从其包装容器、运送管道、生产和使用环节中泄漏,造成空气、水源和土壤等周围环境的污染,严重危害或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如2004年4月,发生在CQ市某企业的氯气储气罐泄漏事件,造成7人死亡,15万人疏散的严重后果。
核事故和放射事故,是指由于放射性物质或其他放射源造成或可能造成公众健康严重影响或严重损害的突发事件。如1992年,SX省钴一60放射源丢失,不仅造成3人死亡,数人住院治疗,还造成了百余人受到过量辐射的惨痛结局。
生物、化学、核辐射恐怖事件,是指恐怖组织或恐怖分子为了达到其政治、经济、宗教、民族等目的,通过实际使用或威胁使用放射性物质、化学毒剂或生物战剂,或通过袭击或威胁袭击化工(核)设施(包括化工厂、核设施、化学品仓库、实验室、运输槽车等)引起有毒有害物质或致病性微生物释放,导致人员伤亡,或造成公众心理恐慌,从而破坏国家和谐安定,妨碍经济发展的事件。如1995年,发生在日本东京地铁的沙林毒气事件,造成5510人中毒,12人死亡。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
1.突发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都是突然发生、突如其来的。一般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是不易预测的,除了发生时间和地点具有不可预见性外,它的形成常需一个过程,开始可能其危害程度和范围较小,对其蔓延范围、发展速度、趋势和结局也很难预测。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与转归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2.公共属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危及的对象,不是特定的人,而是不特定的社会群体。所有事件发生时在事件影响范围内的人都有可能受到伤害。
3.危害的严重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对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这种危害既可以是对社会造成的即时性严重损害,也可以是从发展趋势看对社会造成严重影响的事件。
4.多元属性、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复杂,导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种类也呈多元化特点。。
另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还有群体性、综合性和系统性、意外性、频发性和国际性等特点。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分级原则是危害第一、区域第二、行政区划第三。
1.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
(1)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
(3)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
(4)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
(5)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
(6)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
(7)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1)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6天)发生5例以上肺鼠疫、肺炭疽病例,或者相关联的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县(市)。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
(3)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多点连续发病20例以上,或流行范围波及2个以上市(地)。
(4)霍乱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流行,1周内发病30例以上,或波及2个以上市(地),有扩散趋势。
(5)乙类、丙类传染病波及2个以上县(市),1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
(6)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尚未造成扩散。
(7)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扩散到县(市)以外的地区。
(8)发生重大医源性感染事件。
(9)预防接种或群体预防性服药出现人员死亡。
(10)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以上死亡病例。
(11)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50人以上,或死亡5人以上。
(12)境内外隐匿运输、邮寄烈性生物病原体、生物毒素造成我境内人员感染或死亡的。
(13)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3.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
(1)发生肺鼠疫、肺炭疽病例,一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未超过5例,流行范围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以内。
(2)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连续发病10例以上,或波及2个以上县(市)。
(3)霍乱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1周内发病10~29例,或波及2个以上县(市),或市(地)级以上城市的市区首次发生。
(4)1周内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乙、丙类传染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
(5)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6)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或出现死亡病例。
(7)预防接种或群体预防性服药出现群体心因性反应或不良反应。
(8)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49人,或死亡4人以下。
(9)市(地)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4.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Ⅳ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Ⅳ级):
(1)腺鼠疫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一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未超过10例。
(2)霍乱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1周内发病9例以下。
(3)一次食物中毒人数30~99人,未出现死亡病例。
(4)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9人以下,未出现死亡病例。
(5)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上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都要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报告范围与标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报告范围,包括可能构成或已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其确认、分级由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1.传染病
(1)鼠疫:发现1例及以上鼠疫病例。
(2)霍乱:发现1例及以上霍乱病例。
(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发现1例及以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患者或疑似患者。
(4)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现1例及以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
(5)炭疽:发生1例及以上肺炭疽病例;或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例及以上皮肤炭疽或肠炭疽病例;或1例及以上职业性炭疽病例;
(6)甲肝/戊肝: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甲肝/戊肝病例。
(7)伤寒(副伤寒):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伤寒(副伤寒)病例,或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
(8)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3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病例,或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
(9)麻疹: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麻疹病例。
(10)风疹: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风疹病例。
(1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3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例及以上流脑病例,或者有2例及以上死亡。
(12)登革热:1周内,一个县(市、区)发生5例及以上登革热病例;或首次发现病例。
(13)流行性出血热:1周内,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高发地区10例)及以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
(14)钩端螺旋体病:1周内,同一自然村寨、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钩端螺旋体病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
(15)流行性乙型脑炎:1周内,同一乡镇、街道等发生5例及以上乙脑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
(16)疟疾:以行政村为单位,1个月内,发现5例(高发地区10例)及以上当地感染的病例;或在近3年内无当地感染病例报告的乡镇,以行政村为单位,1个月内发现5例及以上当地感染的病例;在恶性疟流行地区,以乡(镇)为单位,1个月内发现2例及以上恶性疟死亡病例;在非恶性疟流行地区,出现输入性恶性疟疾感染病例。
(17)血吸虫病:在未控制地区,以行政村为单位,2周内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10例及以上,或在同一感染地点1周内连续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5例及以上;在传播控制地区,以行政村为单位,2周内发生急性血吸虫病5例及以上,或在同一感染地点1周内连续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3例及以上;在传播阻断地区或非流行区,发现当地感染的患者、病牛或感染性钉螺。
(18)流感:1周内,在同一学校、幼儿园或其他集体单位发生30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或5例及以上因流感样症状住院病例,或发生1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死亡。
(19)流行性腮腺炎: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10例及以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
(20)感染性腹泻(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中发生20例及以上感染性腹泻病例,或死亡1例及以上。
(21)猩红热: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10例及以上猩红热病例。
(22)水痘: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10例及以上水痘病例。
(23)输血性乙肝、丙肝、HIV: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发生3例及以上输血性乙肝、丙肝病例或疑似病例或HIV感染。
(24)新发或再发传染病:发现本县(区)从未发生过的传染病或发生本县近5年从未报告的或国家宣布已消灭的传染病。
(25)不明原因肺炎: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2.食物中毒
(1)一次食物中毒人数30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
(2)学校、幼儿园、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5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
(3)地区性或全国性重要活动期间发生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5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
3.职业中毒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人及以上或者死亡1人及以上。
4.其他中毒出现食物中毒、职业中毒以外的急性中毒病例3例及以上的事件。
5.环境因素事件发生环境因素改变所致的急性病例3例及以上。
6.意外辐射照射事件出现意外辐射照射人员1例及以上。
7.传染病菌、毒种丢失发生鼠疫、炭疽、非典、艾滋病、霍乱、脊灰等菌毒种丢失事件。
8.预防接种和预防服药群体性不良反应
(1)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一个预防接种单位一次预防接种活动中出现群体性疑似异常反应;或发生死亡。
(2)群体预防性服药反应:一个预防服药点一次预防服药活动中出现不良反应(或心因性反应)10例及以上;或死亡1例及以上。
9.医源性感染事件医源性、实验室和医院感染暴发。
10.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2周内,一个医疗机构或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有相同临床症状的不明原因疾病3例及以上。
11.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是指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疾病与健康相关事件、危险因素的信息资料,包括突发的、直接关系公众健康和社会安全的公共卫生事件。对信息资料进行核对后,分析疾病和健康相关事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分布及动态变化,并及时将这些信息反馈给卫生行政部门、信息提供者,以及其他一切应当知道的人,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各级医疗、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和出入境检疫机构应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日常监测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的卫生行政部门应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和要求,结合实际,组织开展重点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动监测,包括病媒生物监测、自然疫源性疾病疫情监测、自然灾害地区的重点传染病和卫生事件监测、主要症状和重点疾病的医院哨点监测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的信息来源包括卫生系统内和卫生系统外的信息。
1.卫生系统内的信息
(1)各类疾病与公共卫生监测信息系统:目前,我国的监测系统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疾病监测,一类是健康危害因素监测。通过这些常规的监测活动,了解已知疾病、不明原因疾病及其相关因素在不同地域、不同时间、不同特征人群中的分布,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或时间、空间聚集性,一旦发现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指标时,立即做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并提出预警的建议。两类信息应密切结合,综合监测与分析。
(2)行政部门领导指示与部门之间信息交流。
2.外部信息
(1)社会举报:这类信息需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门的监测机构对报告事件进行识别,确认后再进行正式报告。
(2)媒体报道: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络等新闻媒体报道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必须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门监测机构对报告事件进行识别,确认后再进行正式报告。
(3)国际通报:这类信息应根据国家相关的政策或决策进行处理。
各种监测信息,经专业部门核实、甄别、确认后,应及时报告相关部门,以及时采取措施。
(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
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是及时发现突发事件发生的先兆,迅速采取相应措施,将突发事件控制在萌芽状态。
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机制就是以监测为基础、以数据库为条件、采取综合评估手段、建立信息交换和发布机制,及时发现事件的苗头,发布预警,快速做出反应,达到控制事件蔓延的目的。
1.制定监测信息的早期预警指标各地可根据当地实际,制定适合当地情况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最低级别的预警线指标。按照分级管理、分级响应的原则,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严重性、影响区域范围、可控性,所需动用的资源等因素,应设定分级预警指标。
2.早期预警指标的敏感性各级应通过对疾病及健康相关事件的历史数据的分析,进一步验证预警指标的敏感性。预警指标敏感性过低,将起不到早期预警目的;预警指标敏感性过高,会使应急响应过度;预警频繁,会产生预警疲劳,降低预警的响应性。适宜预警指标的设定,需要通过实践、评价、验证、再修订、再实践、再评价、再验证不断反复循环的过程,最终达到建立科学预警的目的。
3.实时预警系统的实现及时收集准确的事件及相关因素监测信息、分析信息、并报告分析结果,可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先兆及其发展变化情况,为决策部门提供制定控制策略和措施的科学依据。
(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内容、方法和时限
1.报告内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分为首次报告、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应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事态发展、控制情况,及时报告事件的进程,内容包括事件基本信息和事件分类信息两部分。不同类别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分别填写基本信息报表和相应类别的事件分类信息报表。
报告内容包括事件名称、事件类别、发生时间、地点、涉及的地域范围、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年龄、性别和职业分布、主要症状和体征、可能的原因、已经采取的措施、事件的发展趋势等。
首次报告尚未调查确认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可能存在隐患的事件相关信息,应说明信息来源、波及范围、事件性质的初步判定及拟采取的措施。
经调查确认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应包括事件性质、波及范围(分布)、危害程度、势态评估、控制措施等内容。
初次报告要求快,有很强的时效性,信息可以简单,应在获取信息最短时间内完成,目的是尽快使上级部门了解发生的事件,争取现场调查控制的时间。县级疾控中心接到报告后,做好记录,进行核实,立即启用网络报告系统进行报告。
进程报告要求新,报告次数不限,但是重大及特别重大事件至少按日进行进程报告,附件信息必不可少,体现措施的落实和评价,反映疫情的动态。
结案报告是在事件调查处理结束后,对整个事件调查处理工作的全面回顾与总结,它的报告要求是全,基本信息、详细信息、附件信息要求全面。结案总结报告应在确认事件终止后2周内上报。
2.报告方法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可通过《中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网上直接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提高报告的及时性。同时,按照相关规定通过电话或传真、报告卡等方式逐级报告。县以上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事件报告后,应逐级及时审核信息、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并汇总、统计、分析,按照有关规定向同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3.报告时限和程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及有关单位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区县级人民政府的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卫生行政部门在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后,应在2小时内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向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应立即组织进行现场调查,确认事件的性质,及时采取措施,随时报告事件的进展态势。
(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的管理
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的管理,是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有效运行的主要手段,也是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掌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提高处置速度和效能的保证。
1.组织机构的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报告信息的管理应遵循"网络直报,分层管理,逐级审阅,分级处置"的原则。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监测与管理的归口单位,具体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的日常监测工作。
县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设置专门的报告、举报电话,接受社会各界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咨询和监督,并指定专门的部门或机构、配备专职人员负责收集、核实、分析辖区内各种来源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
2.监测信息的收集、报告县及县以上各级信息归口部门接到监测信息报告后,应逐级及时审核信息、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并汇总统计、分析,按照有关规定报告本级人民政府的卫生行政部门。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指定专门的部门或机构收集公众、单位及新闻媒体发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
各类监测机构在常规的监测活动中,收集和分析已知疾病或不明原因疾病及其相关因素在不同地域、不同时间、不同特征人群中的分布及动态变化、异常情况或聚集性情况,如发现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指标时,通过电话、传真或网络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或其指定的机构报告。
3.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
(1)责任报告单位
1)县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机构;
2)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
3)卫生行政部门;
4)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5)其他有关单位,主要包括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单位、与群众健康和卫生保健工作密切相关的机构,如检验、检疫机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环境保护、监测机构、教育机构等。
(2)责任报告人:执行职务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人员、个体开业医生。
4.信息监控、分析与反馈各级信息归口部门对突发事件的分析结果应以定期简报或专题报告等形式,向上级信息归口部门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较大级以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随时进行专题分析,并上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及上一级信息归口部门,同时反馈到下一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信息归口部门,必要时,应通报周边地区的相关部门和机构。
第20题:[判断题]769. 高处和基坑(槽)危险作业,监理或现场管理员必须旁站监督,未到现场严禁作业。企业工程理正、安全监督等相关人员通过智慧运营中心或APP 远程监控,发现隐患立即停工整改,整改验收合格后才能继续作业。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A
第21题: [多项选择]非透光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检测时,对于()地区,除了重点检测外墙、屋面的传热系数外,还应检测其热工缺陷及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
A. 寒冷
B. 严寒
C. 夏热冬冷
D. 夏热冬暖
参考答案:A,B
第22题:[多选题]3、消防调度是指实施灭火而对消防力量进行()的过程。
A.A、指挥
B.B、组织
C.C、安排
D.D、调配
E.E、签到
参考答案:ABCD
第23题:[判断题] 变压器差动保护的关键问题是不平衡电流大而且不能完全消除,因此在实现此类保护时必须采取措施躲开不平衡电流的影响。( )[1.0分]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A
第24题: [多项选择]属于口腔黏膜癌前病变的是
A. 白斑
B. 红斑
C. 扁平苔藓
D. 盘状红斑狼疮
E. 阿氟它溃疡
参考答案:A,B,C,D
第25题: [单项选择]患者,男性,47岁,患高血压病16年,未接受系统治疗。2小时前突感持续性胸痛,呈刀割样,伴大汗淋漓。查体:血压(左上肢)100/60mmHg、(右上肢)200/110mmHg,双肺未闻及啰音,心界无扩大,心尖部3/6级SM,呈吹风样,右侧桡动脉搏动减弱。
该患者首选的处理方法是
A. 溶栓治疗
B. 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术
C. 迅速控制血压
D. 高流量吸氧
E. 镇痛治疗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急起剧烈胸痛、血压高、突发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两侧脉搏不等或触及搏动性肿块应考虑主动脉夹层,胸痛常被考虑为急性心肌梗死,但心肌梗死时胸痛开始不甚剧烈,逐渐加重,或减轻后再加剧,不向胸部以下放射,用镇痛药
第26题: [单项选择]下列哪项不属于应变部署表的配备要求:
A. 应配备张贴在船上人员经常聚集或活动的场所
B. 驾驶台、机舱及控制室应分别张贴一张
C. 船长、大副、轮机长房间应分别张贴一张
D. 每个船员房间应分别张贴一张
参考答案:D
第27题:[单选题]发动机及其APU供油关断活门备用关断电源的位置
A.轮舱
B.驾驶舱
C.客舱
D.电子舱
参考答案:B
第28题:[单选题]在三相四线制中,当三相负载不平衡时,三相电压相等, 中性线电流( )。
A.等于零
B.不等于零
C.不变
D.以上均不对
参考答案:B
第29题:[判断题]生产中当调好悬浮液密度后,原料煤中水分、原生煤泥含量的变化、给量的均匀性和连续性,脱介筛的脱介效率、悬浮液砂泵的扬程,流量、磁选精矿的含水量等等,不会使悬浮液的密度发生波动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B
第30题:[单选题]下列关于交通事故赔偿责任,正确的说法是____
A.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责任
B.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双方都有责任,按照各自过错的比例分担责任
C.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责任
D.以上都是
参考答案:D
第31题:[单选题]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最有价值的诊断指标是
A.血碳氧血红蛋白浓度
B.血气分析
C.脑电图
D.心电图检查
E.头部CT
参考答案:A
血碳氧血红蛋白浓度的测定是诊断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特异性实验指标,对判断中毒程度、疗效和预后极为重要。
第32题:[判断题]电动工具使用前,应检查确认电线、接地或接零完好;检查确认工具的金属外壳可靠接地。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A
第33题:[判断题]“循环利”支取时,无论是实际支取还是转存支取均应以该笔存款资金本息整笔支取,不设部分支取。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A
第34题: [多项选择]下列业务中,国有企业之间不能采用托收承付结算方式的有( )。
A. 商品寄销
B. 由商品交易产生的劳务供应
C. 商品赊销
D. 商品代销
参考答案:A, C, D
答案解析:托收承付结算方式适用于订有合同的商品交易和劳务供应的款项结算。故选ACD。
第35题: [多项选择]房地产经纪人员和房地产经纪机构在进行房地产经纪活动时,应遵循()原则。
A. 合法
B. 合理
C. 平等
D. 自愿
E. 诚信
参考答案:A, C, D, E
第36题:[单选题]推摩鼻翼至颧髎时鼻翼、迎香、巨髎、颧髎穴的顺序是( )。
A.迎香、鼻冀、巨髎、颧髎
B.鼻翼、迎香.、颧髎、巨髎 ]
C.鼻翼、迎香、巨髎、颧髎
D.鼻翼、巨髎、迎香、颧髎
参考答案:C
第37题:[单选题]组织层次的职业生涯管理方法不包括( )。
A.工作轮换
B.建立职业生涯信息中心
C.成立潜能评价中心
D.实行利润分享
参考答案:D
本题考查职业生涯管理的方法。组织层次的职业生涯管理方法包括:(1)提供职业生涯信息,主要采取的方法有公布职位空缺信息;介绍组织内的职业生涯通道;建立职业生涯信息中心;(2)成立潜能评价中心,常用的方法有评价中心;心理测验;替换或继任规划;(3)实施培训与发展项目,这些培训与发展项目具体包括工作轮换;利用公司内、外人力资源发展项目对员工进行培训;参加组织内部或外部的专题研讨会;专门对管理者进行培训或实行双通道职业生涯设计。